菓實日看加蚋仔-理念對話篇



六庄精選:菓實日的小高老闆與白舍藝術創辦人俊安談從臺南經驗看加蚋仔,我們保留對話脈絡,可以看到有熱切的期許,也有反思和提醒。身為在地新創事業經營者,如何點滴融入社群,再琢磨出契合市場的風格,請聽他們說說~


小高:我們跟很多在地商家一樣,都很希望讓這個區域慢慢變得比較熱絡,可是我們也會擔心熱絡發展之餘會走歪掉。之前饅頭(老闆娘)其實有在台南工作過一段時間,那時候的台南跟現在有點不一樣,有一些個性小店,整體來說不像現在那麼多觀光客。但六月的時候當我們受邀去擺攤,回去逛逛神農街和正興街附近卻有點感傷,覺得為什麼看起來簡直像被夾娃娃機店、財團、開發商那些「轟炸」過

「正興貓創辦人高耀威有聊到,房東眼見愈來愈有人潮也就代表有觀光的效益,或有其他人去跟房東說:「你看,這可以租得更高或怎樣的...」然後就逐步拉高租金。例如原來的透天老屋整棟租金大概三萬塊,現在已經變成只有一樓店面、二十幾坪,就漲到八萬元,那漲幅至少跟過去差了八至十倍。在地店家也曾以協會名義跟房東溝通,強調讓當初把這個地區炒熱的特色店家能繼續在這裡長久發展才是共榮之道,但部分房東還是聽不懂這箇中意涵;當店家終於不得以搬走,整個街區的生命也就跟著萎縮很多。我也希望未來南萬華的發展能有做長遠的考量,不會發生像這樣的狀況(雖然我還是覺得很難)。

俊安:這是將來一定會遇到的一個大問題。三、四年前我也很常跑台南,就是看到了很多很棒的特色小店和藝術空間,開啟了我回來開白舍藝術的動力。即使在當時,我也發現神農街已經在慢慢沒落,除了藍晒圖以外有些地方變得滿空的,所謂的轉型似乎變得有點奇怪,像是商業化又不是很商業的感覺。雖說都市的轉變我們想擋也擋不住,但在這之前做好鞏固社區的準備,其實是可以抓住機會去跟別人談的,也就是現在我們正在做的事。

小高:還想開業的店家在一開始就要有些想法,來盡量避免(店租調幅太大)使得店家必須花更高的成本去經營,或被趕到一些很小的巷子跟原先發展的初衷不同,等等狀況。台南現在變得過度商業化,我知道幾個比較有藝術家個性的咖啡廳老闆現在就往嘉義的文青聚落移動。我之前去過北京的798,這個藝術區就起源自藝術家闖進政府沒在管理的廢棄坦克工廠,因為免錢嘛!慢慢的,開始有些作品辦小展覽,帶動了人潮,再來就有廠商、生意進門,大型畫廊、餐廳也進駐,然後原來比較獨立的藝術家就再轉往下個地點發展新的風格事業,這也是種商業模式。

俊安:有很多藝術空間都是走這樣子的路線,但以臺灣生態而言又更難了一點,正如之前一些藝術論壇上就有討論過的,藝術家們其實無意把廢墟弄得很商業(化),只是想要把它弄成比較有個性的美學空間,但商人發現這裡有利可圖,進來之後就會變個樣子,連周邊的房價、物價都被弄高了,這樣就算轉移到下個地點後,還是同樣的模式循環啊!

小高:例如政府想要推動地方政策,其實應該循這個模式給藝術家補貼去慢慢發展這個地方,而且不能放任它自由發展。政府應該要去設定一些限制,包括地區房價不能漲超過多少...這些。市場機制太過度,像台南那邊太誇張,漲個十倍(!)這樣反而會縮短甚至失去區域的生命。

我覺得臺灣跟韓國很像,比較注重眼前的利益,要先賺到錢,但不會去想比較久遠一點的事情。但我看日本的一些生意人其實很不屑於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情,反而是是埋(首)在他們的個性裡面發展。很多臺灣的生意人也許是比較懶得去思考,參考參考就覺得這樣也不錯啊!反正複製就好,這樣最快。對商人來說沒差,如果這地方不行就換下一個。可是對住在這邊的人來說,卻是可怕的事情!我家住在公館靠近汀州路一帶,就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大摧毀-從我小時候到現在,第一次是整條變成球鞋店(運動用品店),第二次是通訊行,第三次是火鍋店,童年記憶裡的店家都不見了。

俊安:有人也許覺得這樣很好,有錢賺人才會進來,可是有誰認真想過最後會變成怎麼樣?其實已經有很多例子耶,我們也有警訊!小高老闆剛剛有提到,希望找個代表臺灣的icon,我自己是藝術創作者,也常常與很多教授、藝評者、藝術家討論,覺得臺灣可以說是四不像,因為是個海島也被很多國家殖民過,我們常會看到一個很中國式的風格接著很美式或很歐式的風格,混搭。其實我覺得這不是不好,也是種標誌...

小高:我們店裡其實也會有包括韓國、香港、日本的觀光客,Cura Pizza的中豪之前接待他們的義大利披薩師傅來臺時也送紅龜仔,因為之前沒看過,他們聽到說明時覺得特別稀奇。能做到這樣的事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足夠表達自己或代表臺灣的東西是一件需要用心思考的事,之後也會想要再研發一個屬於自己的甜點,大家敬請期待(笑)。

菓實日粉絲專頁

留言

熱門文章